学院动态
包刚升教授专题讲座
“重新理解政治现代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15日,由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主办的“同济大学社会科学前沿讲座”第43讲在同济大学四平校区衷和楼18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包刚升教授就“重新理解政治现代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进行专题报告,60余名同济师生到场学习、200余名师生在云端旁听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包刚升教授主要从“引言: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与再造为什么会失败”“研究问题:发展中世界的政治现代化难题”“文献讨论:为什么现有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解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理论与逻辑: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经验证据:发展中世界政治现代化的案例与数据”“结论与启示:如何重新理解政治现代化”五个方面予以系统阐释和权威讲解。
首先,包刚升教授从“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和再造为什么会失败”谈起,认为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并在该国再造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关于指导失败国家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正确理论。相应的,阿富汗的再造在本质上其实还是政治现代化或者政治发展问题。以此为导引,包刚升教授提出了本次讲座所关注的“发展中世界的政治现代化难题”,即发展中世界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为何未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政治现代化成就?其间,包刚升教授主要引用民主指数、脆弱国家指数、人均GDP、腐败感知指数、和平指数等多维度标准,评估发展中世界的政治现代化或政治发展问题,并且提出探索为何具有典范的政治现代化案例在发展中世界并不多见具有重要的学理性价值。
接着,包刚升教授从政治现代化理论、民主化理论、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国家构建与国家理论等角度对政治现代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予以梳理评估,认为既有成果存在某些值得完善之处:误解了政治现代化的起点;误解了政治现代化的实质;缺少整体性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包刚升教授重新构建了一个理解政治现代化的创新性分析框架,即国家-发展-政体作为“铁三角”组合,分别对应着国家建构、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的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以上三个维度又并非是单纯的组合关系,同时还蕴含着三者的次序性和优先性问题。故而,国家基本实现政治现代化的理想模式便是其能否实现有效国家构建、能否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以及能否持续推进民主建设的路径。与此同时,包刚升教授还详细阐述了国家建构、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三个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国家构建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提供制度基础设施,也可能限制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经济发展能够强化现代国家建设和现代民主基础,也可能给国家建构动员带来政治压力和不平等;民主建设能够为国家建构强化认同与合法性,也会约束国家的保障权利等。
最后,包刚升教授通过对发展中世界政治现代化的数据和案例对上述分析框架予以检验。在案例选择上,包刚升教授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认为发展中世界政治现代化的绩优国家有韩国、马来西亚、智利、墨西哥、捷克、博茨瓦纳、南非等——上述国家在国家建构完成之后,也在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发展。其中,韩国是遵循国家构建-经济发展-民主建设进行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典型案例;博茨瓦纳是在完成国家构建之后,同步进行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的典型案例;尽管印度在严格意义上并未实现政治现代化,但其也同样在遵循国家构建-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的政治现代化路径。基于此,包刚升教授总结指出,国家构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作为理解政治现代化的“铁三角”,三者的各自表现、互相作用和发展次序是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任何案例的模式都并非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唯一路径,它们既可供选择也可供借鉴。
在此次讲座中,线上线下的诸位师生踊跃向包刚升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包刚升教授则就相关分析框架的解释力、次序逻辑、传统文化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互动,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给予了精彩的解答,获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门洪华院长在讲座最后指出,谈论政治现代化问题极其关键,诸多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在政治现代化上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从而在国际社会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作用。应当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国面临着总结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刻——深入探究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充分了解外部世界在进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如何分析政治现代化是当代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议题,包刚升教授的研究无疑展现出跨学科研究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他认为,包刚升教授的精彩讲座秉持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政治现代化问题予以深刻分析,展现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经验和教训,展现出学者“胸中自有丘壑”的学术理想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