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第五届中国战略论坛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3年5月27日-28日,第五届中国战略论坛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人大、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政府机关,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新华社等35家高校、智库的70余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展开跨学科对话、交流、讨论,共同促进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本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
28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举行。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教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致开幕词。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女士,辽宁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东北财经大学戴玉林教授,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创始人周锡生教授,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徐步先生受邀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演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唐永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教授线上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
郑庆华校长在开幕致辞中说,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学校秉持家国情怀和战略视野,从工程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积极探索,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所领衔的同济大学政治学学科聚焦战略-治理-思想史研究,致力于在中国战略传统、大国战略比较、大国崛起之后战略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培养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现实问题、通晓国家治理和国际事务的精英人才。“中国战略论坛”自2015年迄今举办了5届,已成为国内战略研究最高端论坛之一,形成了系列成果、产生了积极反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何充分理解和把握战略机遇、有效防范与化解风险挑战,如何促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需要聚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展研讨,既是关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命题,也是同济学大学“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理念的直观呈现。希望同济大学所搭建的高端战略平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学习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完善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提供思想和智慧。
金鑫主任赞扬了同济大学“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并对同济大学在中国战略研究和外交领域的求索和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题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在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下,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题、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大重组、大分化、大冲突、大震荡,国际格局、世界经济、全球治理、政党政治和理论思潮等领域,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和变迁。中国战略论坛聚集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界顶尖学者和新锐力量,建议大家聚焦三个方面展开研讨,一是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学理性总结,进一步丰富外交的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对国际形势变化展开前瞻性分析,针对具体问题和潜在风险作出预警和预判,为未来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三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推动国际社会与中国同行现代化之路。
开幕式后,金鑫主任、门洪华院长分别主持了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
赵白鸽主任做了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一带一路’新十年发展”的主旨演讲,她认为,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深刻理解新型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意义,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深刻认识“一带一路”是中国智慧对全球化的重大贡献,它不仅为全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公共产品,也为新型全球化提供了最佳实践。未来十年,需要综合应用跨学科、跨领域的手段,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升级变革。
戴玉林主席围绕东北振兴,阐述了“北水南调”战略方案的重要意义,即通过东北水网建设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东北腹部地区水资源开发过度、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
周锡生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色更鲜明、作为更积极”的主旨演讲,对当前大国主导的国际局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应该保持战略坚定自信与战略定力,但是具体推进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
徐步分析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的理论逻辑,认为三大倡议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观、文明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实现了基于历史经验积累的理论创新,体现了我们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前途命运的深厚情怀。
作为《全球文明倡议》重要的执笔人之一,金鑫主任对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落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相互支撑、三足鼎立,从文明维度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得到了日本、美国官员和学者的回应,也写入了中国相关外交文件。未来应系统阐释好“三大倡议”之间的关系,避免解读的碎片化与片面性。《全球发展倡议》针对的是生存、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全球安全倡议》是解决战争与和平、冲突与稳定的问题,《全球文明倡议》则是弥合理解和认知、互信和包容的问题。希望学界进一步破题,推动“文明倡议”在全球落地、落实。
杨洁勉教授讲述了“大国关系新格局和中国大国外交新特点”,他指出分析国际形势需要远近结合,要密切关注当前大国之间合作面下降、竞争面上升的趋势,大国供应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或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以及中美关系出现的挑战。他指出中国仍处于“新格局”的初创期,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唐永胜教授在线上做了“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赢得战略机遇”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世界变局是人类历史发展催生、育化的结果,其根本指向应该是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民主化发展的进步。中国应该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争取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战略主动;应该更具大国的责任担当,创造条件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公共产品。同时也应创新国家发展模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应对跨国性、全球性的威胁。
冯仲平教授在线上对“中欧美关系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评述,认为中国应积极谋划,开展大国外交,把握好中俄合作、管控好中美关系、加强中欧全面关系,阻止世界再阵营化,构建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参与此次高端论坛的7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来到三个分会场,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理论”“中国外部环境与国际关系新趋向”“新时代新征程与中国外交新突破”三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了诸多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真知灼见。
分议题一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理论”,由两阶段研讨会组成。第一阶段研讨会由《现代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研究》主编张焱宇研究员主持,共计9位专家发言。
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应对百年变局深化演进的中国思想与中国方略”的演讲,他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具体表现、中国思想的创新以及中国未来的战略走向三个方面展开讲解,应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我们一方面要致力于政治哲学思想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着眼实践,建立聚焦美国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制衡美国的战略态势,最终实现外交战略突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高校政治学教指委委员郭树勇教授详细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概念体系”,并提出三大概念体系:基础概念、核心概念、延伸概念。基础概念是指习近平外交思想中运用的基础性国际政治学或外交学概念,核心概念是指与基础概念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属于基础概念的下位概念,延伸概念则可以称之为支撑性概念,或者辅助性概念。三大概念既有联系,又有交叉,并共同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科学开放的概念体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吴赟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为题,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强调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等跨学科维度进行深入探究。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晓霖教授作“中国外交新动向与新思路”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外交在完善新理念、强化伙伴关系、提高对美博弈能力等方面的新动向,并强调坚定战略判断、积极塑造新格局、努力延长战略机遇期、重点经略欧亚板块等中国外交的新思路。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陈须隆教授从实然与应然角度就“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展开讲解,他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基于“实然”追求“应然”,而在简要回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脉络后,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的体系化、理论化、具体化、思维化,对学界如何做好学理阐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执行主任王栋教授就“人文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他对于新时代以来人文交流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强调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需要不断夯实人文交流事业的治理基础,推进创新人文交流的机制。复旦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发表“外交转型与外交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正面临双重战略转型,一是从“大国外交”到“强国外交”,二是世界外交范式的转型。基于上述的战略转型,我们需要迫切解决外交体系现代化、推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制度体系、建立适应竞合并存的大国外交斗争能力与供给大量外交和国际事务人才等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赵长峰教授分享“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他从实践、理论与历史三大维度,探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提供“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的中国答案、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外交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总结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生成的历史逻辑。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文科讲席教授庞中英教授汇报的主题为“构建中国的全球大国协奏理论”,他强调需要对中国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参与区域或全球层面的“协奏”情况进行总体的评估、反思与展望,迄今为止,“金砖国家”已经在“大国协奏”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吸引着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国家的加入。
第二阶段研讨会由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共计6位专家发言。
其中,同济大学中国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立平教授作“三大纲领性文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主要阐明了“三大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联性,全球发展倡议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全球安全倡议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提供正确路径,全球文明倡议从文明合作的维度为全球发展和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刘贞晔教授具体阐述了“全球文明倡议与世界文明秩序的新形态”,他指出世界文明秩序必然要反映世界多元文明崛起的现实,而世界文明发展与繁荣则需要构建全球文明秩序新形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系主任王翠文副教授重点围绕“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创新与全球发展治理的变革”展开论述,她从“全球南方崛起”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全球南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此探讨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模式创新及对于全球发展治理的变革。华东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园里学院王明国教授重点阐述“全球安全倡议的国际认知与中国应对”,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的动机,包括:打造新安全秩序论,贡献安全机遇论、提升安全话语论、维护国家安全论以及另起炉灶论。而国际社会的态度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论调,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对于全球安全倡议的负面认知,采取针对性策略、消除部分国家对于全球安全倡议的误解。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永奎教授发表“‘一带一路’新发展阶段的复杂系统观”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从系统论的特征来看,“一带一路”是一个不断衍化的复杂巨系统。从系统的环境来看,“一带一路”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复杂性在显著增强。从系统的治理来看,需要用体系性来提升复杂性的治理水平。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邢丽菊教授讲述“全球文明倡议,理论内涵与内在逻辑”,并从《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三个方面,向大家阐述《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价值。
分议题二为“中国外部环境与国际关系新趋向”,由两阶段研讨会组成。第一阶段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李舒教授主持,共计8位专家发言。
其中,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主编、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刘丰教授发表“大国战略博弈与亚太地区秩序转型”的主题演讲。他从客观与主观两个维度对国际秩序进行分析,并从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亚太地区理念与叙事之争、如何将主观愿景转化为客观秩序安排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上海社科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李开盛研究员作题为“建构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环境”的主旨演讲,他对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国际环境、当前面临的不利与有利条件、如何塑造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三大层面,进行深入探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刘洪钟教授分享了“国家安全泛化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主题演说。他从国家安全泛化与自由秩序的危机作为切入点,并以美国作为具体案例,探讨关于国家安全泛化之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措施以及国家安全泛化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并对中国的应对方案提出政策建议。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校政治学教指委委员阮建平教授汇报的主题为“回归还是调整:美国战略界近年关于‘势力范围’的讨论”,他强调美国战略界关于“势力范围”调整的基本背景,实际上就是美国对冷战后一段时间推行自由国际秩序的反思。随后他对美国战略界关于“势力范围”的讨论议题与具体特点进行解读,并最终提出三点主要对策,一是以平等合作超越美国的话语陷阱,二是以开放共赢打破他的联盟封控,三是以主动作为推进全球治理的改革。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杨原研究员论述了“从示善到断联:大国战略互动策略类型及其演变逻辑”,他将大国间战略竞争的策略进行了三种类型化的区分,分别是“示善”“威慑”与“断联”,三种策略各有利弊,所以在现实中大国实际所采取的都是三种策略的混合,只是在不同时期三种策略的比例会不断变化。而当今中美关系正在向威慑和断联的方向倾斜,这与“示善”策略的不确定性效果以及双方实力差距因素紧密相联。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黄琪轩教授分享了“世界政治中的分工与分享与大国技术伙伴关系”,他从技术角度,探讨国际分工与国际分享如何巩固技术伙伴关系,并总结归纳英国、苏联与日本的经验教训。他强调,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分工与分享,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表明通过技术的分工和分享,中国带头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系主任宋伟教授以“国际秩序为何趋向平等?——世界政治视角的分析”为题,作主旨演说,他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国际秩序趋向平等的三大根本性动力,分别是技术革命,追求承认的斗争以及资本力量的推动,这三种动力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世界政治的力量对比和政治思潮发生变化,最后通过国际政治斗争和国内政治斗争促成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所长陈积敏教授汇报的主题为“美国‘印太战略’:理论分析与实践评估”,他认为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历史基础、物质基础、地缘政治条件以及战略经验因素。而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可以被归纳为认知、政策以及战略三大层面,尽管美国“印太战略”已经初具成效,但目标定位、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内在矛盾的协调、区域内国家地区战略的融合度、中国发展状况以及全球安全形势等要素均对其产生了制约作用。
第二阶段研讨会由上海社科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李开盛研究员主持,共计7位专家发言。
其中,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副院长钟振明教授就“美俄欧博弈与欧洲战略稳定”主题发表演讲,他分别从美俄战略稳定问题的源起及演化、美俄战略稳定存在的主要问题,美俄战略稳定下的欧洲安全以及关于构建美俄战略稳定和欧洲安全的路径四个方面,展开学理性的探讨与归纳,并总结指出,美俄战略稳定近年来正在快速下降,而这也表明欧洲安全的脆弱性所在。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李舒教授汇报的主题为“美科技同盟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分析”,她强调科技创新和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政治重要的变量,并探讨美国科技同盟如何影响全球地缘政治。在此情境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市场层面、科技层面的合作;统筹发展安全,通过新的治理理念和倡议引导国家社会走出藩篱;加强技术政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探索构建科技地缘政治理念体系。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郭锐教授作题为“从‘威胁优势’到‘威慑优势’:地缘战略格局嬗变下的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及其走向展望”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从历史来看,朝鲜半岛局势变化深受全球和本地区地缘战略格局嬗变的影响,朝鲜半岛从冷战化的“阵营均势”格局逐渐转变为后冷战化的“威胁均势”格局,并正在滑向更加危险的“威慑优势”格局。自二战结束,东亚地缘格局驱动的力量集中于三个统一问题:半岛统一、台海统一、越南南北统一,而三个统一背后都有美国因素的影响,未来东亚地缘格局的变化将取决于半岛一和台海统一。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维准教授,分享了“大国战略竞争与国际组织‘冷战’”的主题演说,他从偶然性、必然性与可能性等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美两国围绕“国际组织”正在展开的“冷战”。他强调中美两国围绕国际组织人员、利益、规则、决策权等多个领域展开竞争,并通过集群作用、配置与映射三大机制展开博弈,其中大国竞争烈度、工具比较优势、议题显著程度与平台重视程度等要素都影响着两国的“国际组织”冷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教授汇报的主题为“非正式治理与大国在国际组织钟的影响力”,他强调大国可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国际组织施加影响力,从而实施非正式治理。具备有利的外部选择,并且其他国家不具备有利的外部选择,是大国在国际组织中实施非正式治理的条件。对美国在国际能源署、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在联合国难民署中的治理行为的案例分析,论证了这一因果逻辑。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凌胜利教授发表“规范认同、规范威胁与美国亚太盟国对美追随差异——基于涉华政治领域议题的分析”的主题演讲,他强调,在亚太盟国对体系压力的感知并未达到完全限制其决策空间时,各国的对美政策基本由对美规范认同和对华规范威胁认知来决定,并呈现高度追随、有限追随、中立、疏远和反对等五种不同态度。对于中国而言,对于美国亚太盟国有必要精准施策,缓解美国亚太联盟的压力。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王传兴教授讲述了“边疆观念与美国对华战略发展变化”,他从历史角度出发,强调边疆观念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紧密关联,并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霸权争夺、霸权扩展与霸权护持三个阶段的划分,他指出在第三阶段中,美国对华战略必然是长期性的、极端性的、残酷性的,而战略的可持续性,则要视未来在虚拟边疆中,两国的博弈结果如何而决定。
分议题三的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与中国外交新突破”,由两阶段研讨会组成。第一阶段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主持,共计8位专家发言。
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发展前景”的演讲,认为地缘政治危机仅仅是乌克兰危机的一个维度,情绪因素、认同范围和政治安全这三个因素也是理解乌克兰危机性质的方面。乌克兰危机使中美俄竞争性博弈回到一个旧的模式,变得更加冷战化。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与战略系主任、教育部高校政治学教指委委员宋德星教授从“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和“如何维护中印关系战略稳定”两个方面,阐述“新时代对印外交的几点思考”。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复杂的对话战略心态、强烈中印战略竞争意识、强劲的内生战略动能、美国因素的干扰和地区战略焦虑。以此,从多个维度维护中印关系战略稳定至关重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董青岭教授针对“迈向智能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两个关键问题及其解决”进行演讲,他认为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技术发展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数据的供应问题和如何计算超大体量的数据是迈向智能化时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李巍教授演讲的主题是“拜登政府的经济外交与中国的应对”,他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美国以经济安全为旗号,在产业链、高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贸易等方面大力展开经济外交,试图通过构建排他性的经济联盟,以实现其制衡中国经济崛起的目标,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地缘经济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孙德刚教授以“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中东地区格局新态势”为主题,他强调,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大国在全球的战略竞争加剧,推动了中东地区安全、政治、能源和发展格局的演进。在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和国际权力格局大分化时期,促进中东国家间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中东地区福祉,也有利于造福全世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以战略矿产资源为切入点,分析“全球能源转型下的中国资源外交”,他认为针对目前矿产领域呈现出的复杂态势,中国可通过采取差异化国际合作策略、维系大国共识、强化供应链国内外双向延伸、提升规范性话语权、谨慎处理国际矿产开发问题等方式加以应对。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发林副教授聚焦“美元霸权”,分享“美元霸权的未来与中国金融安全”的观点,他指出,一个货币的国际化涉及实力、方略和使用三个方面,美元霸权的未来可能呈现出延续、转型、替代和混乱等四种趋势。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学术委员会主任仇华飞教授以“全球治理变革中的中国实践与创新”为主题,他认为中国作为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应当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公平正义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结伴不结盟原则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等方面,实现中国的实践创新。
第二阶段研讨会由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与战略系主任宋德星教授主持,共计8位专家发言。
其中,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郑春荣教授发表主题为“欧盟对华政策调整及中欧关系走向”的演讲,他指出欧盟对华“去风险”政策是其对华战略的再平衡,包含着包含“外交去风险”和“经济去风险”两条主线。对此,中国应利用欧方的对话意愿以及将中欧关系重心置于经贸领域的机会,因势利导,加强双边利益的更有力绑定。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战略教研室主任刘万侠教授阐述“中美博弈与亚太战略稳定”的观点,认为美国对华遏制和中国反遏制的力度在同步加大,中美矛盾现在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国较量的体系性特征更明显,冲击着亚太战略稳定。因此,中国要筑牢竞争基础、主动塑造好周边环境,同时要有底线思维,做好冲突和战争的准备。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沈骑教授以“论中文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功能及影响力”为主题,探讨在全球治理包括科技竞争的背景下,中文在科技竞争中的功能和影响力问题。他强调,语言具有工具功能、文化功能和数据功能,中国要以拓展中文的工具功能为规划根本,以优化中文的文化功能为规划关键,以完善中文的数据功能为规划核心。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攻研教授分享的主题为“中国海外援助与国家形象构建”,他认为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软实力”,中美之间存在援助竞争,双方都在亚洲地区投入了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援助,美国援助的存在削弱了中国援助对国家形象的正面构建效应,但中国援助本身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新华社瞭望智库研究院副院长姜铁英研究员以“从阿拉伯国家涉华舆情透视中阿人文合作机遇与挑战”为题,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多领域合作,但在涉宗教、涉疆等方面的认知有待改进,展现出优化对阿人文合作的紧迫性。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应重点围绕治国理政、现代化道路、文明互鉴等议题,进一步提升中阿人文交流合作水平,夯实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董贺副教授从“关系性合作”的视角探讨“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与实践”,他指出,关系因素建构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和条件,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的关系水平决定了双方合作的空间,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关系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也决定了合作条件的差异性。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院长助理、预聘副教授刘笑阳汇报的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评估与展望”,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迎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与挑战,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指向分别是积极防御姿态下的“大而渐强”、发挥主导优势下的“有效塑造”以及维持总体稳定下的“创新引领”。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助理教授吴笛分享的主题是“政党外交与中越南海问题上的危机管控”,她指出,政党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政府外交的补充,也能很好地推动政府外交。中越政党外交在两国南海分歧上既维持了稳定的两国关系,又推动了政府外交的进展,加强了两国互信,管控危机,维护了两国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
在三个会场的交流讨论结束后,大会进行了分议题研讨成果的分享汇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执行主任王栋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主编、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刘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李巍教授分别对三大分议题的讨论情况进行成果汇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当前动荡与变革交织,团结与分裂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外交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新战略机遇,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此次论坛的闭幕式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形势研究处姚亿博副处长以及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院长门洪华教授分别致辞,闭幕式由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副院长钟振明教授主持。
姚亿博副处长对本次论坛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本次论坛是疫情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学界规模最大的一场线下会议,并对各位与会专家百忙之中前往同济以及同济大学战略研究院从会务安排到后勤保障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他认为本次论坛一方面具有极强的问题导向,围绕不同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另一方面,又有明确的现实导向,对于当今中国外交面临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方向性的学理指引。姚亿博副处长也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在未来通过中国战略论坛这一平台为党和国家提供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真知灼见,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成果。
门洪华院长在致辞中感谢了各位专家学者对同济大学的厚爱,对中联部研究室提供的宝贵合作机会表达诚挚感谢,中联部研究室无论在前期会议议题的确定,还是会议中对问题的深刻剖析,都使我们对中国外交有了更为多元与深入的理解,更让我们意识到加深研究的必要性,门院长也期待将此次会议成果以更为多样化的形式予以呈现。此外,他还对组织参与此次会议的老师和志愿者同学们致以由衷谢意。同济大学的战略研究团队期待大家有机会再来同济传经送宝。
2023年5月27日下午,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金鑫主任和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第五届中国战略论坛内部研讨会在同济大学衷和楼1802会议室举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徐步大使、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兼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韩召颖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栋教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须隆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文科讲席教授庞中英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舒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与战略系主任宋德星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教授、上海社科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李开盛研究员、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战略教研室主任刘万侠教授、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郭锐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所长陈积敏教授、《现代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研究》主编张焱宇研究员就如何看待中国外部环境变化、如何完善新时代外交政策和原则理念、如何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环境等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