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回顾与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第十二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2018年12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承办,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法学院、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共同协办的“第12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50所高等院校,以及近20家地方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百余位专家领导齐聚同济大学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回顾与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这一主题,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展示了各机构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成果,为面向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共同发展,汇聚了富有创造性的学术共识和思想智慧。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石军、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王利民编审主持。

       在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教授首先对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领导和领军学者们表示了欢迎。他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与世界的对接当中,体现了中国特色;在对中国的探讨中,彰显出世界价值。如何在新时代缔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理论和思想支撑,成为了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新使命,在对中国学界和学者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同济大学十分荣幸能够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举办本年度论坛,这既是对过往互动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合作的铺陈。同时,学校也希望藉由此次论坛搭建更大的平台、融汇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观点、激发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思考、凝聚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共识、促成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合作——同济大学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开放的姿态,愿意同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海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命运共同体”,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后,同济文科始终是学校学科群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起点,进一步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具有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研究员作为主办方之一也对诸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感激。他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40年来的发展中,为改革开放做出的最重要、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提出了诸多重要性议题和标识性概念。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了相关要求。其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回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发展,我们较少提出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议题,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还是跟随世界上其他国家引领的研究热潮。其二是提出标识性概念。一个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诸多的概念标识自身,才能使其发展充满希望。有鉴于此,他期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未来的40年中,可以继续设计出引领世界潮流的研究议题,可以拥有代表中华民族思想力量的标识性概念,从而促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不断走向新的阶段。

       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石军针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转型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经济的转型始终是以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为中心展开的。基于上述判断,他结合长期的经济工作经验,系统讲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三、六、五、四”。所谓“三”,就是拉动经济体制转型的“三驾马车”,即开放、改革和管理在经济转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所谓“六”,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六种方式”,即自下而上的递进方式、由点到面的拓展方式、上下结合的联动方式、由外到内的倒逼方式、内外兼顾的统筹方式和“五位一体”的协同方式;所谓“五”,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五项原则”。其中包括:以基本国情为立足点、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探索渐进为前行的方式;所谓“四”,就是落实经济转型发展的“四环机制”,即干什么事、谁去干、什么时间干到什么程度以及干好干坏给个什么说法。展望未来,中国即将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这意味着要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要认真总结、完善和发扬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经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结合中国如何迎接2019年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问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中国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进程中,“两强相争”成为了基本命题。美日欧在2018年10月25日提出的方案中明确表示: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现行的贸易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不兼容。相反的,中国的WTO改革方案虽然没有和盘托出,但是已经有了相当清晰的表达,其中至少包含两条原则,即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必须维护以及发展中国家利益必须保护。然而,伴随着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参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却仍然不足,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正视的问题。

       在会议的正式议程中,与会的部分专家领导根据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收获进行了三节专题研讨,发表了具有学理性、指导性和前沿性的主旨发言。

       本次会议的第一节研讨由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教授主持,他首先系统介绍了同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指出同济文科的多数一级学科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和具有特点的发展阶段,但同济文科的整体优势还没有真正形成,仍需借助今天的论坛为同济文科的发展提供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的视角与路径。在正式研讨过程中,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以“中国研究的主体性与中国学术的真繁荣”为主题,论及了国内学界在研究中国问题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指出要处理好主体性和开放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王晓教授则系统的回顾与展望了改革开放40年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与方法,继续打造“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教授则结合本校经验,谈及了新时代高校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使命与担当,认为理工科为背景的高校也应当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有所担当和贡献。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教授重点关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问题,他指出中国高校应当积极传播原创性理论和中国的故事,并通过人才建设、搭建平台和网络利用丰富传播手段。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甘晖教授以“‘双一流’背景下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重构”为题指出,师范大学的学科结构已经由过去相对单一的文理基础学科向全面的综合学科结构转变,师范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在进行着价值重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教授专门探讨了我国廉政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他梳理和总结了改革以来我国廉政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议题,提出相关研究应从解读和理解做起,逐步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周浩波教授在题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的讲演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必须关注扎根中国和“中西通融”,并以“双一流”建设作为支撑。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教授重点论述了文化自觉语境下我国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他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理工科大学要在把握世界整体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特色建设、学科交叉和机制保障。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玮研究员结合青海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发展,提出打造新型高端智库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国情省情实际、继续完善科研体制。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世界历史研究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研究应当在中西融通的过程中推动其共同成为本国文化建设重要基础和来源。

       本次会议的第二节研讨由江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党组书记刘德海教授和济南大学副校长李光红教授共同主持。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教授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哲学及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影响”为题,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平衡的内在机理以及新时代中国推动世界平衡发展的举措与贡献。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研究员结合山东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历程,谈及了“新时代地方社会科学院的智库担当”,提出要继续实施创新工程,倾力打造地方新型高端智库。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包御琨教授重点介绍了贵州省社科联的工作创新及其经验,同时对新时代的社科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重庆大学副校长孟卫东教授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解释与经济改革的方向,他认为中国经济学界应当更加关注中国问题研究,从而实现现有理论的创新性和中国化。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教授在题为“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指出民族学学科是民族院校的独特使命,同时探讨了新时代民族高校民族学科建设的挑战和任务。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小毛研究员再次强调了实践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核心标准,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新的实践中走向真理的彼岸。西藏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车明怀研究员以“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为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空洞的理论,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铭玉教授围绕“新文科”这一概念指出,传统文科优势高校,要做到“大而强”;综合性高校要做到“强而精”;理工科高校,应做到“优而特”;地方高校,应该做到“好而实”。大连大学纪委书记吴高飞教授重点谈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机遇与使命,认为学界应当深度研究人民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理念和开放经济体制等内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基金处处长董俊华围绕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工作等内容,系统介绍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相关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教授则在题为“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文稿中提出,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境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

       本次会议的第二节研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解超教授和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共同主持。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姜晓秋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建设活力辽宁、创新辽宁、开放辽宁和青春辽宁建设的重要使命。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基点;突出问题意识,凝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选择方向。江西财经大学财税研究中心的席卫群教授专门谈及了制造业资本的使用成本、企业所得税负与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同时展望了新时代中国在相关问题上的可能行动。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教授围绕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出法学教育应培养未来法律人、保障未来法律规则制定以及搭建国际化的法学教育协同平台。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以“从跨学科研究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特别谈及了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及其所带来的理论增长点和突破点。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教授则重点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货币政策,他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考虑扩大就业、物价稳定和宽松货币政策。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于文秀则以“改革开放40年来女性文学研究范式与批评实践”为题,梳理了相关研究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提出了影响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走向成熟的可能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专门探讨了中国的明长城资源调查与研究述论,他希望中国学者在长城研究领域不仅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还要提出理论构建。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在文稿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西柏坡研究始终遵循一条主线、两大动力和三个阶段,所存在的四个短板需要五种发展路径予以解决。

       在上述研讨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基于各自机构与学科的特点,密切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展望了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修远前路,提出了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给全场所有参会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跨越地域与学科的思想交互过程中,既体现了“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本身的定位与宗旨,更彰显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同舟共济”的时代理念。经过为期一天的专题研讨,此次会议的闭幕式由九州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院长、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

       在闭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教授首先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学界必须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要有充分的认识,必须充分肯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方面的能力。为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建设、立足解决中国问题以及侧重产出标志性概念。他最后指出,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平台,达到了各个学科专家之间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聚焦国家战略重大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随后,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4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文社科专家,人文社科研究既有了从无序到规范的变化,也经历了从感觉到科学的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也存在从规范到机械、从机械到碎片等问题,需要加强针对国家转型的学术准备,增强对于国家安全和全球发展的理论贡献。最后,他辩证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这一重要讲话既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昭示了希望,但也反映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研究现状的担忧。展望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还应当致力于引领理论发展,构建中国学派,彰显中国气派。

       主题发言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编审总结了此次论坛的背景与成效。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同时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实践创新的步伐,仍然比理论创新走得远。十九大以来,中国学界力图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为指导,把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把学术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学术相结合以及把全面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相结合,通过设置标志性概念,遵循问题、话题、议题和命题的逻辑框架,构筑学术发展道路。但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体系”与“知识体系”却依旧有待进一步构建与探讨。他认为,此次会议涉及了不同学科与不同议题,开启了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解析模式。有鉴于此,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继续秉持问题导向、学科导向和跨学科导向,还要进一步为完善知识体系做出贡献。

       最后,门洪华教授代表同济大学表达了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感激之情。他首先感谢了我们所处的变革时代,认为它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绝佳的机遇,也为跨学科的研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在不确定的世界变迁中,如何使新时代的中国成为稳定之锚,既需要聚焦性的研究也需要理论性的创新。其次,他感谢了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思想和学术贡献,认为诸位学者在此回顾历史、评估当今、展望未来、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积极推进与使命担当。再次,他感谢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于同济大学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自双方2015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对同济大学的战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然后,他感谢了共同举办此次会议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法学院的师生,并衷心祝愿在座诸位领导学者和老师同学,在充满希望的新时代迎来学术和事业发展的新春。